声光园台特稿 2023年的韩国电( diàn)影市场格外凋敝,除了年( nián)中的《犯罪都市3》稍稍勾起( qǐ)部分观众的兴趣,几乎未( wèi)诞生任何爆款佳作。
不知( zhī)是回光返照,还是逆境重( zhòng)生,去年年底,政治惊悚片( piàn)《首尔之春》一改全年的颓( tuí)势,以1300多万的观影人次,傲( ào)视全年影坛。在声光园台上( shàng),该片的评分飙升至8.1分。
《首( shǒu)尔之春》

《首尔之春》的魅力( lì)何在?为什么除韩国本土( tǔ)外,它在国内的影迷圈中( zhōng)同样引发热议?

政变的传( chuán)统
可以说,影迷们对《首尔( ěr)之春》的浓厚兴趣,首先源( yuán)于现代韩国的政治史。

自( zì)李承晚在1948年创建韩国后( hòu),独裁统治和军事政变,如( rú)梦魇一般萦绕在韩国人( rén)心头。1960年,李承晚被赶下政( zhèng)坛,名门望族出身的尹潽( pū)善成为第二任总统,但实( shí)际掌权者乃是总理张勉( miǎn)。在短暂的第二共和国期( qī)间,派系林立、政坛纷扰的( de)乱象,致使韩国经济和社( shè)会动荡不已。
时任第二军( jūn)副司令的朴正熙发动“5·16军( jūn)事政变”, 随后18年间,朴正熙( xī)以铁腕手段,成为韩国的( de)绝对统治者 。直到1979年10月26日( rì),中央情报部长金载圭开( kāi)枪刺杀朴正熙,让沉闷许( xǔ)久的韩国社会迎来转机( jī)。这段历史,被称为 “首尔之( zhī)春” 。

2020年的《南山的部长们》,就( jiù)是根据此事改编,李秉宪( xiàn)饰演的主角,原型便是金( jīn)载圭。
《首尔之春》的故事,紧( jǐn)接在《南山的部长们》之后( hòu),聚焦两个月不到的时间( jiān)内,韩国社会从众人期待( dài)的“首尔之春”,迅速坠入军( jūn)人政变后的恐怖之冬。这( zhè)便是由全斗焕发起的“双( shuāng)十二政变”。

片中,相关历史( shǐ)人物的名字都做了调整( zhěng)。 郑雨盛饰演的李泰信,原( yuán)型是陆军少将张泰玩;黄( huáng)政民出演的全斗光,自然( rán)是臭名昭著的全斗焕。
两( liǎng)人在片中代表不同的政( zhèng)治派别。

李泰信是传统的( de)军人作风,从不愿掺和到( dào)政治纷争里,但由于形势( shì)所逼,被委以重任——首都警( jǐng)备司令官,成为戒严时期( qī),掌管首尔军事防务的负( fù)责人。李泰信要防范的对( duì)象,就是保安司令官全斗( dòu)光。
这位实权派军人,不但( dàn)掌握着全军的通信线路( lù),更是凭借“一心会”组织,其( qí)全军人脉四通八达。最关( guān)键的是,由于他负责前总( zǒng)统刺杀案,竟能随意罗织( zhī)罪名,栽赃到政敌头上。

影( yǐng)片的前半个小时,以清晰( xī)有力的叙事手法,向我们( men)交代了全斗光如何权欲( yù)膨胀,参谋总长为何调离( lí)全斗光守边境,以及全斗( dòu)光狗急跳墙,密谋政变的( de)前因后果。
而重头戏,则是( shì)1979年12月12日,全斗光率领“一心( xīn)会”成员,步步紧逼,阴谋夺( duó)权的过程。

黑色的权谋斗( dòu)争
《首尔之春》虽以政变作( zuò)为噱头,但整部电影的完( wán)成度和可看性,相当不错( cuò)。
电影进入正题后,全斗光( guāng)先是和手下一班人沙盘( pán)推演,筹划过程。简单来说( shuō),政变分为三步,但需要同( tóng)时进行。

一是派保安司的( de)人,前往参谋总长的府邸( dǐ),将后者带走。二是调虎离( lí)山,把效命于参谋总长的( de)李泰信等人,聚在一处,使( shǐ)其无法调兵保护。三是全( quán)斗光本人前往总统处,拿( ná)到逮捕参谋总长的书面( miàn)证明。
简单来说,第一步是( shì)任务目的,第二步是任务( wù)前提,第三步是任务背书( shū)。

随后的事态发展,当然和( hé)全斗光的原计划有所出( chū)入,电影的主体部分,也是( shì)精彩之处,便是展现这种( zhǒng)混乱的情境,并让我们目( mù)睹在一次次的军事调遣( qiǎn)、人性博弈后,韩国的悲情( qíng)历史是如何一步步形成( chéng)的。
这一叙事手法在好莱( lái)坞电影中并不少见,诺兰( lán)备受欢迎的《盗梦空间》,便( biàn)是让男主角柯布先交代( dài)“盗梦”的原理和过程,接着( zhe)用大段的篇幅制造混乱( luàn)和变奏,从而营造叙事张( zhāng)力。这在《首尔之春》里,具体( tǐ)表现在李泰信和全斗光( guāng)的见招拆招上。

其实,不管( guǎn)是李泰信所代表的镇压( yā)军,还是全斗光所率领的( de)反叛军,两方阵营里的绝( jué)大部分将领,都蛇鼠两端( duān),畏首畏尾。
一旦事态不妙( miào),这些“墙头草”的丑陋嘴脸( liǎn)立马显现。但不同之处在( zài)于,李泰信想要力挽狂澜( lán)的方式,过于板直,总以国( guó)家存亡、理想主义催人共( gòng)情。
比如他在请求第八空( kōng)降支援首尔时,虽然靠凛( lǐn)然大义占得一时先机,可( kě)当更高权位者连出昏招( zhāo)后,李泰信最终只能壮士( shì)断腕,打算以炮轰威胁叛( pàn)军。

而对全斗光来说,他实( shí)现独裁欲望的手段,从来( lái)都直逼人心,厚黑难测。对( duì)拥有指挥才能的卢泰健( jiàn),全斗光刚柔并施,大打兄( xiōng)弟牌;面对成败关键的都( dōu)熙哲时,他直接掏枪指向( xiàng)自己,拿命威胁。
至于那帮( bāng)资历更老、心态不稳的军( jūn)队老大哥们,全斗光稍稍( shāo)改变话术,用功名利禄许( xǔ)诺,以失败皆亡恐吓,将他( tā)们玩弄于股掌之中。


影片( piàn)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幕( mù),是反叛军处于劣势,镇压( yā)军即将大获全胜时,全斗( dòu)光用一通“和谈”电话,将危( wēi)机瞬间解除。那段故意拖( tuō)延不说,压制镇压军将领( lǐng)心态的攻心兵法,让人拍( pāi)案叫绝。
由此,《首尔之春》里( lǐ)的这两位主角,一个似项( xiàng)羽悲情壮烈,纵是心怀大( dà)志,也无法改天逆命;一个( gè)如刘邦深谙韬略,即便身( shēn)处绝境,仍能潜龙腾渊。饰( shì)演李泰信的郑雨盛和黄( huáng)政民,再一次向我们展现( xiàn)出忠武路男星的魅力和( hé)演技。

李泰信在幸州大桥( qiáo)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 de)气势,由面孔硬派,身量挺( tǐng)拔的郑雨盛诠释,令人着( zhe)实动容。
电影结尾,全斗光( guāng)走入昏黄阴暗的厕所,癫( diān)狂发笑时的悚然面孔,因( yīn)黄政民的入骨表现,令人( rén)背脊发凉,不寒而栗。

政治( zhì)题材的消费传统
《首尔之( zhī)春》对于韩国电影市场的( de)提振效果,并不难以想见( jiàn)。
除了金成洙娴熟的商业( yè)片操控能力,以及黄政民( mín)、郑雨盛、李星民、金成畇、丁( dīng)海寅等全明星阵容外,韩( hán)国电影的一大传统类型( xíng),便是政治惊悚片,或是包( bāo)含浓郁政治因素的伤痕( hén)电影。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 de)《南山的部长们》,更为知名( míng)的政治题材电影,还有宋( sòng)康昊主演的《辩护人》、金相( xiāng)庆主演的《华丽的假期》,以( yǐ)及李沧东的杰作《薄荷糖( táng)》。
而这些电影所聚焦的事( shì)件,绝大多数都与全斗焕( huàn)有关,尤其是他所制造的( de)“光州事件”。更为全景式、系( xì)统性地展现全斗焕统治( zhì)时期的影视作品,要属被( bèi)奉为“五学”经典的电视剧( jù)《第五共和国》。

这部2005年的古( gǔ)早剧集,之所以成为小众( zhòng)亚文化追捧的对象,除了( le)诞生过不少诸如“卡卡”、“虫( chóng)豸”等流行梗,更是因为它( tā)让我们瞥见全斗焕时期( qī)的政坛风云。
可以说,韩国( guó)影坛对于政治题材的青( qīng)睐,根源在于民众对当权( quán)者的诸多不满。不管是朴( pǔ)正熙、全斗焕时期的军事( shì)独裁,还是李明博、朴槿惠( huì)等民选总统的屡屡涉案( àn),都让韩国的公权力形象( xiàng)蒙上了一层灰色。

这在2013年( nián)由河正宇主演的惊悚片( piàn)《恐怖直播》中,化成了当权( quán)者对民众生命的漠视,以( yǐ)及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最( zuì)终选择站在底层一边,用( yòng)死亡发出反抗之声。
所以( yǐ),《首尔之春》的火爆,既在于( yú)政治题材的类型化做的( de)非常成功,没有一味地沉( chén)浸在对历史事件的自恋( liàn)表达上,更在于它切中了( le)韩国观众对政治题材一( yī)贯的消费心理,实现了情( qíng)绪发泄。

当郑雨盛饰演的( de)李泰信,跨过层层路障,誓( shì)要和全斗光同归于尽时( shí);当总统崔韩圭签下的逮( dǎi)捕令,标出具体的几点几( jǐ)分时。
当影片最后一幕,展( zhǎn)现全斗光极其爪牙的黑( hēi)白合影时,韩国电影人,对( duì)于过往的这段历史终于( yú)达成批判,引人反思。
作者( zhě):南野文
编辑:甄子